DOI:10.11949/0438-1157.20191160
引用本文:刘叶峰, 左鹏, 李瑞琪, 焦纬洲, 王蕊欣. 杂多酸的共价负载及其对四氢噻吩氧化性能研究[J]. 化工学报, 2020, 71(4): 1627-1636
杂多酸的共价负载及其对四氢噻吩 氧化性能研究 刘叶峰,左鹏,李瑞琪,焦纬洲,王蕊欣 (中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 文章亮点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液体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液体燃料中的含硫化合物燃烧所产生的SOx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而且还会毒害汽车尾气转化器,间接增加了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因此,燃料的深度脱硫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加氢脱硫工艺(HDS)由于操作条件苛刻、需要高温高压、消耗大量高纯氢气和高活性催化剂以及更长的反应时间,使其面临巨大的挑战。开发非加氢脱硫的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非加氢脱硫技术主要有氧化脱硫、萃取脱硫、吸附脱硫、生物脱硫以及光催化脱硫等。其中,氧化脱硫因其操作条件温和、工艺简单,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脱硫方法,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氧化脱硫中常用的催化剂有多种,包括多金属氧酸盐、MOF、酞菁、金属氧化物等。在这些催化剂中,多金属氧酸盐(POM)是由早期过渡金属MOx通过共角、共面和共边组装而成的多氧金属配合簇,并拥有丰富的拓扑结构和组成,决定了其多样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强酸性、氧化性、光电催化等),并且还具有低温高活性以及无毒、无味、无挥发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医学、材料化学等领域,尤其是其独特的催化氧化性能更是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多金属氧酸盐多作为均相催化剂使用,存在易溶解、比表面积小、分离回收困难等缺点。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变均相催化剂为非均相催化剂,而催化剂的负载化是有效措施之一。常用于负载催化剂的载体有壳聚糖、石墨烯、碳纳米管、MCM-41、SiO2、金属有机框架(MOFs)、多孔的碳材料、沸石、聚丙烯纤维、介孔聚合物等,其中,石墨烯由于较大的比表面积及高的导电性,而氧化石墨稀不但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而且其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能够进行多种有机反应,已成为固载催化剂理想的载体。 为此,本课题选择二维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通过偶联剂对其进行氨基改性,以便POM在其上的共价键合。然后,通过环氧偶联剂对单缺位的Dawson型磷钨酸盐K10[α-P2W17O61]·20H2O(P2W17)进行环氧基改性,制得环氧基改性的EPO-P2W17。最后,借助氨基改性GO与EPO-P2W17之间的席夫碱反应实现P2W17在GO上的共价固载,制得非均相催化剂P2W17/GO。以四氢噻吩(THT)作为催化评价的对象,考察了P2W17/GO的催化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共价负载在GO上的P2W17分散性良好,且P2W17/GO对THT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较小的P2W17/GO用量(0.02 g)下,以H2O2为氧化剂,反应75 min,THT转化率即可达100%;相对于均相的EPO- P2W17,其催化活性提高了1.7倍;其催化H2O2氧化THT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此外,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图1 GO(A)和P2W17/GO(B)的TEM图 图2 不同体系催化氧化四氢噻吩的曲线图 / 作者及团队介绍 / 王蕊欣 博士,中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交流访问1年。主要研究方向涵盖功能聚合物/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催化剂的负载化及其催化性能。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功能聚合物/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提出了在基体无机微粒及聚合物微球表面组建氨基、巯基或芳叔胺基形成的新型表面引发体系,有效地实现了多种(水溶性或油溶性)功能单体的接枝聚合,研制出了多种类型的功能聚合物复合载体,为制备非均相催化剂提供了广阔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从简化制备过程并保护催化剂活性出发,提出并构建两种在聚合物载体上高效负载催化剂的新方法:“轴向配位”和“同步合成与固载”法,结合传统的“共价键合法”,制备了多种高性能的非均相绿色氧化催化剂(如固载化的金属卟啉、金属酞菁、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多金属氧酸盐等),实现多种烃类物质(乙苯、环己烷)及醇(苯乙醇、环己醇))的分子氧高效绿色催化氧化以及燃油中含硫化合物(四氢噻吩、二苯并噻吩等)的高效催化氧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重点项目等13项。出版《高分子固载化卟啉类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能》专著1部,参编《Trends in Polyoxometalates Research》著作1部,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Journal of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Data、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3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件,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一)。《功能高分子学报》青年编委、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纳米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入选了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工程、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被授予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