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篇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其标题为“Deciphering phenylalanine-derived salicylic acid biosynthesis in plants”。本文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Ronghui Pan教授和Pengxiang Fan教授。Ronghui Pan教授团队致力于植物细胞器和细胞代谢方面的研究,而Pengxiang Fan教授专注于植物天然产物方面的研究。本文中,研究者通过基因共表达分析与遗传生化技术,成功揭示了植物中水杨酸分子合成的三重酶促级联反应,填补了水杨酸的代谢合成途径的缺失与空白。
水杨酸(SA)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植物激素,对于协调植物病原体防御具有核心作用。之前的研究中指出,苯甲酸(BA)是水杨酸的直接前体,同时细胞色素P450(CYP)抑制剂可以阻断多种植物的水杨酸的生物合成。然而,目前并未鉴定出能够将苯甲酸直接催化生成水杨酸的对应细胞色素P450。
为了对此过程进行解析,本文中,作者通过基因共表达分析与遗传生化技术,对此过程进行探索。首先,本文研究者在近期研究中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定位的肉桂酸:辅酶A连接酶(CNLs)是影响水杨酸合成的关键酶,其可将肉桂酰辅酶A催化生成苯甲酰辅酶A。生化分析结果显示,CNLs的突变株中,苯甲酰辅酶A含量显著降低,而苯甲酸的含量也随之下降。通过对CNLs基因的共表达分析,他们认为,BEBT的功能与此过程存在潜在的联系。结合LC-MS/MS检测与分析,他们意识到,BEBT能够将苯甲酰辅酶A转化为苯甲酸苄酯。值得注意的是,同位素示踪结果说明,BEBT突变体中加入苯甲酸后,虽然苯甲酰辅酶A的水平升高了,但却无法使水杨酸的水平上调。这意味着,苯甲酸并不是水杨酸的直接前体。
基于此,研究者重新对CNLs进行了基因共表达分析,即在排除苯甲酸作为直接前体的情况下,试图揭示与BEBT联系的下游关键酶。结果显示,苯甲酸苄酯羟化酶BBH表现出与此过程密切的联系。遗传生化验证结果显示,BBH确实具有将苯甲酸苄酯羟化的能力。后续为了进一步对水杨酸上游合成代谢途径进行分析,他们再次对CNLs进行了基因共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苯甲酯水杨酸酯酶BSE可能是潜在的酯酶或者水解酶,并对此过程进行重要促进作用。遗传生化验证结果显示,BSE的确能够直接将羟化苯甲酸苄酯转化成水杨酸,直接介导水杨酸的代谢与合成过程。
综上,本文中,作者通过基因共表达分析与遗传生化技术,成功阐明了植物中重要防御分子水杨酸的BEBT-BBH-BSE生物代谢合成途径。考虑到BEBT-BBH-BSE模块的保守性及其在水杨酸合成过程中的特异性,这一研究对培育植物抗病作用提供了新角度与重要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KLH
责任编辑:LZ
DOI:10.1038/s41586-025-09280-9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