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是一种前景广阔的高效清洁能源转换技术。其中,提升阴极氧还原反应(ORR)效率对整体性能至关重要。
除催化剂本征活性外,催化剂层(CLs)内氧-水-催化剂三相边界(TPB)的质量传输显著影响ORR动力学。CLs中离聚物兼具粘结与质子传导功能,促进催化剂分散并降低CL与PEM间界面阻力,直接决定Pt利用率与活性。
2025年9月4日,北京理工大学冯霄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题为《Three-phase microenvironment modification by optimizing ionomer towards high-performanc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的综述论文,Jie Li、Qianli Ma为论文第一作者,冯霄为论文通讯作者。
目前,线性高分子离聚物因其高质子传导率而被广泛采用,但是其致密链段往往阻碍氧气到达催化位点,且缺乏有效的水管理能力。
为突破上述局限,最新研究聚焦于通过离聚物结构定制来优化三相微环境。本文首先阐述离聚物内质子、水与气体的传输机制;随后介绍用于评估催化剂活性、微环境及CLs内传质的表征技术;接着重点梳理通过离聚物结构调控、添加剂引入及CL理性设计来优化Pt/离聚物界面的新兴策略,特别聚焦开放骨架离聚物在强化传质与实现Pt最大化利用方面的显著优势。
最后,作者展望离聚物开发的机遇与挑战,强调机理认知与性能提升并重。期待离聚物研究的持续进展为下一代材料铺平道路,最终提升氢燃料电池的实用性与商业化竞争力。
图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结构示意图,插图展示典型的三相边界(TPB)界面。
图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离聚物的发展历程。
图3:全氟磺酸(PFSA)纳米结构示意图。(A)PFSA的化学结构;(B)PFSA的质子传输机制示意;(C)从干态到溶液/分散态的相分离演化模型。
图4:离聚物薄膜的形貌与纳米结构。(A)Pt/C表面离聚物层的3D渲染图及局部厚度放大图(标尺20 nm);(B)不同采样与计算方法获得的离聚物层厚度分布;(C)亲水性界面处Nafion薄膜示意图,呈现片状层理及体相外层;(D)100%相对湿度下不同厚度Nafion薄膜的GISAXS图样,50 nm与160 nm薄膜出现典型离聚物峰;(E)形貌演化示意图;(F)“流道-储库”模型3D示意。
图5:常用电化学测试方法。(A)电流-电压(I–V)极化曲线;(B)典型电化学阻抗谱;(C)PEMFC常见DRT(分布弛豫时间)图;(D)循环伏安曲线;(E)CO溶出曲线;(F)0.4 V下典型CO置换曲线;(G)H2-N2条件下的常用电化学阻抗;(H)由H2-O2与H2-空气极化曲线获得的OGV图;(I)燃料电池中的反应极化电阻(RP)与传质极化电阻(RNP)。
综上,本综述围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催化剂层中氧-水-催化剂三相界面处的传质瓶颈问题,系统探讨了通过优化离子聚合物(ionomer)结构来调控三相微环境,从而提升电池性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