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发表在Ange上的文章,题目为“A Chemical Glycoproteomic Approach Decrypts Urinary Extracellular Vesicle Surfaceome for Prostate Cancer Diagnosis and Grading”。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的张莹教授、吉林大学的胡良海教授和东南大学的谢卓颖教授,他们都致力于质谱分析方法的开发。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细胞间信号传递的关键媒介,其表面蛋白组(surfaceome)携带着来源细胞的重要信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靶点开发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对EV表面蛋白组的深入分析一直面临着技术挑战,传统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生物样本,且流程复杂、耗时,分离纯度和特异性也较低,这严重阻碍了其临床转化应用。
为解决这些难题,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EVscope(EV surface comprehensive one-pot proteomic exploration)的化学糖蛋白组学策略,用于对EV表面蛋白组进行高效、全面的分析。与传统流程相比,该方法引入了多种改进:1)使用了基于EVTRAP磁珠的分离方法,较基于UC更为快速,可从少量(1 mL)尿液样本中无偏、高效地捕获EVs;2)创新的是,作者基于糖蛋白的NaIO4氧化、酰肼标记反应,直接在磁珠上进行了EV表面蛋白的原位生物素标记,通过这种表面标记化学绕过了传统方法中膜蛋白提取等复杂步骤;3)随后的EV裂解和蛋白酶切等步骤均可在磁珠上完成,最后,进行糖肽的富集和LC-MS/MS检测。这一高度整合的“一锅法”流程极大简化了操作,将样本处理时间缩短至3小时内,同时实现了超过80%的EV表面蛋白鉴定特异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样本损失。
接下来,作者团队应用EVscope技术分析了来自368名与前列腺疾病相关的个体尿液样本,成功鉴定出1,121个EV表面蛋白,建立了迄今为止该领域规模最大的数据集。随后,通过对临床队列中非癌症患者、低风险PCa患者和高风险PCa患者三组样本的比较分析,筛选并验证了两组有效的EV表面蛋白标志物组合。其中,cathepsin L和integrin α3构成的诊断标志物组合可有效区分非癌症人群与低风险PCa患者。在一个独立的196人验证队列中,该组合的诊断性能(AUC=0.8636)显著优于临床现有的PSA检测(AUC=0.7413);而分级标志物组合则包括fibrinogen beta chain和tetraspanin-1组成,可用于区分低风险与高风险PCa患者,其性能与目前临床唯一的非侵入性风险分层检测工具ExoDx相当(AUC=0.7211)。
总结而言,该研究工作开发了一种创新、高效的EVscope技术,首次实现了对临床尿液样本中EV表面蛋白组的高分辨率深度解析。基于此技术发现并验证的无创生物标志物组合,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风险分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开发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的液体活检新方法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作者:TYC
责任编辑:WYQ
DOI:10.1002/anie.202509399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