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定制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材料一直是材料科学追求的目标,但是传统材料往往结构复杂,难以建立统一的设计原则,从而限制了性能的优化。

在本文中,作者以模块化石墨炔(GDY)为可配置平台,提出一种化学引导的分子设计框架,实现对催化行为在原子级别的精准调控。
通过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与实验验证,作者系统引入给电子和吸电子基团,构建了13种有机分子单元,制备出了结构可预设、模块化可定制的GDY材料,从而厘清结构与催化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
研究发现,活性炔碳的氧化态与CO2还原反应(CO2RR)活性之间存在火山型关系,并进一步建立该氧化态与功函数、价带顶(VBM)和费米能级(Ef)等本征电子描述符之间的直接关联,构建出具有预测能力的理论框架。
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准调控sp杂化碳的氧化态,GDY材料可理性优化中间体吸附能,有效破解CO2RR活性与析氢反应(HER)抑制之间的传统权衡难题。
该机制化策略实现了CO/H2比例从1: 10到13: 1的宽范围调控。
其中,氟化GDY(3FGDY)在-0.8 V下实现了CO法拉第效率(FE)高达93%,并表现出超过90 h的持续稳定性。
这些发现建立了原子级结构–性能之间的直接关联,为模块化材料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概念验证,对合成气生产及可持续能源转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图1:构建GDY材料库。GDY自下而上构建的通用过程。(a) GDY单体和12种衍生物乐高积木。(b) 构建二维GDY家族。(c) GDYs的拓扑结构。(d) 具有能带至表面的材料能量示意图。定义了带边、真空能级、功函数、带隙、费米能级、电子电离和电子亲和能。(e) 13种GDYs相对于真空能级的能带排列,以标准氢电极的零电位为参考。(f) 13种GDYs中sp碳的p带中心。(g) HER和CO2RR的反应机理。路径1是直接的质子-电子耦合步骤;路径2是间接的解耦质子-电子转移步骤。(h) 使用COOH和H形成之间的活化能差作为描述符,对GDYs对CO2RR的催化选择性进行理论预测。

图2:GDYs的合成与结构表征。(a) 体相3FGDY的TEM图。(b) 少层3FGDY的TEM图。(c) 少层3FGDYs的AFM图。(d) 3FGDY的C 1s XPS谱。(e) 3FGDY的F 1s XPS谱。(f) 3FGDY的拉曼光谱。(g) 其余12种GDY物种的拉曼光谱局部放大图。

图3: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性能的实验验证。(a) 在CO2饱和的0.1 M KHCO3中获得的13种GDYs的极化曲线。(b) 13种GDYs的CO和H2的法拉第效率。(c) 1FGDY、2FGDY和3FGDY的CO法拉第效率随电压的变化。(d) 流动池模型。(e) 在流动池中,于CO2饱和的EMIM-BF4溶液中获得的极化曲线。(f) 3FGDY的CO和H2法拉第效率随电压的变化。(g) 3FGDY在-0.9 V下的长期稳定性及相应的CO法拉第效率。插图:3FGDY测试前和测试后的极化曲线和TEM图像。

图4:(a) 跨13种提出的GDYs的CO2加氢和H*形成的活化能垒。(b) CO2RR和HER在3FGDY上的完整反应路径。(c) CO2RR电流密度在不同pH值的CO2饱和电解质中与电位的关系。(d) HER电流密度在不同pH值的CO2饱和电解质中与电位的关系。

图5:电子性质影响催化性能。(a) 法拉第效率值与理论描述符ΔG#(H−COOH)的关系。(b) 法拉第效率值与sp碳位点氧化态的关系。(c) 基于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得出的18个特征之间线性相关性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突出了与氧化态强相关的三个关键特征,包括功函数、VBM和费米能级。
综上,作者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模块化石墨炔(GDY)分子设计的CO2电还原(CO2RR)催化剂定制策略,通过引入13种不同电子效应的官能团,系统调控sp-杂化碳原子的氧化态,实现了对催化活性与选择性的原子级精准控制。
研究发现,CO2还原活性与炔碳氧化态呈火山型关系,其中3FGDY因适中的氧化态(≈0.048|e|)在-0.8 V下实现93%的CO法拉第效率,并稳定运行超过90 h。
通过构建ΔG#(H*-COOH*)理论描述符,作者不仅揭示了CO2RR与HER竞争的本质,还建立了以功函数、价带顶和费米能级为核心的预测框架,首次将GDY的能带特征与电催化性能定量关联。
实验进一步证实,GDY可突破活性-选择性权衡,实现CO/H2比在1: 10至13: 1范围内按需调节,为合成气生产提供可控平台。
该模块化设计范式可拓展至其他碳基或有机二维材料,结合高通量计算与自动化合成,有望构建面向不同反应路径(如甲酸、甲醇、乙烯等)的GDY衍生物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