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赵常贵副教授团队报道了首例手性磷酸(CPA)催化的亚甲基醌(QM)与醇的分子内对映选择性、阻转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大环化反应,成功构建了平面手性III型环蕃烷。该策略以2-萘酚作为辅基,通过生成反应性更高的亚甲基萘醌(NQM)中间体,显著提升了反应活性和立体选择性控制。热力学研究表明,苄位取代基对环蕃烷的构象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即使在ansa链延长两个碳原子的情况下,其平面手性依然能够保持,说明该类环蕃烷的构象稳定性同时受大环尺寸与ansa链上官能团位置的双重调控。该研究为理解环蕃烷结构与其手性产生机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背景介绍: 环蕃烷(cyclophane)广泛存在于多种天然产物中,在超分子化学、不对称催化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平面手性环蕃烷的构象稳定性对药物分子的活性具有显著影响,限制芳环旋转能够增强其与生物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升药效。因此,开发催化不对称合成平面手性环蕃烷的新策略,并深入探究其结构与构象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稳定环蕃烷构象的主要策略包括:(1)在芳环上引入大位阻基团(type I);(2)缩短ansa桥链的长度(type II);(3)在ansa链中引入手性单元(type III)。然而,现有合成III型环蕃烷的方法通常依赖于预构建线性前体,并需进行对映选择性大环化反应,同时实现对映选择性、阻转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的高效控制仍面临巨大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赵常贵课题组聚焦于平面手性环蕃烷的研究,发展了多种催化不对称合成平面手性环蕃烷的策略,包括有机催化的官能团结构改造、过渡金属催化前手性环蕃烷的不对称C–H键活化反应和不对称大环化反应等。 图1. 研究背景介绍 本文亮点: 基于前期研究,在ansa链内引入远端全碳立体中心使得[15]对环蕃烷展现出更稳定的平面手性,而类似的[16]对环蕃烷则表现出显著的构象不稳定性(图1B)。因此,为进一步研究环蕃烷的构象稳定性,作者设想在苄位引入大位阻基团可能将有效提高苯环旋转能垒。鉴于QM中间体在不对称构建中心手性与轴手性化合物方面所表现出的显著潜力,作者提出通过醇对QM中间体进行分子内亲核进攻的策略,以实现环蕃烷的分子内大环化合成。其中,NQM中间体作为作为QM中间体的一个亚类,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较低的分解速率及更大的空间位阻,这可能有利于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控制。然而,该策略仍面对如下挑战:(1)目前QM中间体的不对称转化大多集中在中心手性和轴手性分子的构建,利用其不对称大环化合成平面手性环蕃烷尚未得到探索,具有不确定性;(2)醇的弱亲核性和烷氧基良好的离去能力使得反应可能具有可逆性且立体控制难度较大;(3)大环化反应对底物构象敏感,可能导致反应结果多变且难以预测;(4)有机催化的对映选择性、阻转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大环化反应较为少见,且非对映选择性的有效控制仍具挑战。 作者首先在高稀释条件下(5 mM),以甲苯为溶剂并添加3 Å分子筛(MS),对CPA催化剂种类进行了筛选,发现带有大位阻3,3′-取代基的H8-BINOL衍生的CPA C8在立体选择性和收率方面表现最佳。随后对溶剂、添加剂及温度的筛选并未取得更好的结果。热稳定性研究表明该[15]环蕃烷具有稳定的平面手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辅基的考察中,发现QM前体分解较快导致反应收率较低,且对映选择性显著低于NQM前体(2b–2f)。这表明了萘酚辅基对反应效率及立体控制的重要作用。 图2. 反应条件考察 在取得最优条件后,作者对该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图3)。首先,萘环C3、C4、C6或C7位带有甲基、溴、苯基、3-噻吩基等取代基的底物均表现出良好耐受性。此外,将底物苯环C2位羟基上的取代基从甲基变为苄基、2-甲基萘、3,5-二甲基苄基、4-甲基苄基、4-氟苄基、3-氯苄基和3,3-二甲基丁基时,均能以优异的立体选择性获得相应的环蕃烷。作者进一步考察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ansa链,结果显示具有12-17个原子ansa链的底物均可以以一定的收率及良好的立体选择性获得目标平面手性环蕃烷。值得注意的是,进一步延长ansa链长度得到了低非对映选择性(2:1 dr)的[18]对环蕃烷33,这可能是由于构象稳定性的降低导致的平面手性的快速差向异构化。[16]对环蕃烷28及[17]对环蕃烷31的热稳定性研究显示,二者在1H NMR谱中均未观察到差向异构化现象。与此前报道对比,表明在苄位引入萘基可使ansa链延长两个原子的同时仍保持平面手性。 图3. 底物适用性研究 作者通过一系列控制实验证实了NQM中间体参与的反应路径和动力学拆分机制,并排除了SN2反应路径(图4)。游离的萘酚羟基对于NQM中间体的生成至关重要,且产物的立体化学由手性催化剂的构型决定。多聚副反应以及构型和催化剂不匹配的底物分解是反应收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随后作者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合理的立体化学模型,解释了手性催化剂如何通过空间位阻控制亲核进攻的面选择性,从而实现高对映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控制。 图4. 控制实验及立体选择性控制模型 此外,作者进一步探究了该环蕃烷的应用潜力(图5)。平面手性环蕃烷2a可以进行多种衍生化反应,如炔丙基化、与吲哚美辛的酯化、三氟甲基磺酰化及后续的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以高产率和高对映选择性得到一系列功能化衍生物(36–39)。最终,作者还将环蕃烷骨架成功应用于双功能硫脲催化剂(41)的合成,该催化剂在迈克尔加成反应中表现出中等至良好的对映选择性(56-72% ee),为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图5. 应用研究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展了首例手性布朗斯特酸催化的亚甲基醌与醇的对映选择性、阻转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大环化反应,为III型平面手性[n]对环蕃烷的合成提供了一条高效、高选择性的新途径,实现了对中心手性和平面手性的同步立体选择性控制。该工作巧妙利用2-萘酚作为辅基巧妙实现了NQM中间体的高效生成与立体控制,并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苄位取代基在稳定大环构象中的关键作用,实现了大环尺寸与构型稳定性的协同调控,深化了对这类平面手性分子体系构效关系的理解。此外,研究证实了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及作为新型手性催化剂前体的潜力。文章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在CCS Chemistry,北京师范大学赵常贵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姚婷为第一作者。 文章详情: Organocatalytic Enantio-, Atrop-, and Diastereoselective Macrocyclization of Quinone Methides Ting Yao, Chang Yuan, Xiaoyu Wang, Hongxuan Zhai and Changgui Zhao* Cite this by DOI: 10.31635/ccschem.025.202506108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31635/ccschem.025.202506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