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年9月23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彭悦副研究员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Chem Catalysis上发表了题为“Hydroxyl anchoring and electron transfer behaviors of atomic single-layer Pt in NH3 oxidation”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单层铂原子在NH3氧化中的羟基锚定和电子转移行为。
明确了单层铂原子(Pt ASL)与载体间锚定结构主要由低配位末端羟基驱动。Pt ASL在不可还原载体Al2O3上相较于TiO2消耗更多的低配位末端羟基。Pt ASL/TiO2低配位末端羟基表现出更优异的NH3氧化促进作用,这归功于Pt ASL和TiO2载体之间的电子转移以及更明显的氢溢流现象。
揭示了不同载体对Pt ASL物化特性的显著影响:Pt ASL/TiO2的Pt-O配位数较低,Pt 5d带隙更窄,提高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NH3转化率更高;而Pt ASL/Al2O3的Pt-O配位数较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更佳、N2选择性更高。
利用同步辐射和球差电镜明确了Pt ASL微观配位结构,有效构建了不同载体上羟基锚定Pt ASL的DFT理论模型,进一步结合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了羟基锚定Pt ASL模型的热稳定性,为NH3氧化反应路径的计算反应能垒提供可信模型,为微观理论模拟耦合宏观实验结果的验证提供方法论。
催化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核心手段之一,而氨(NH3)作为零碳能源载体,虽具备能量密度高、储运便捷的优势,但其泄漏会引发严重环境风险,尤其在柴油车尾气排放控制中,“NH3逃逸”问题亟待解决。选择性催化氧化技术(SCO)可将逃逸的NH3在富氧气氛下转化为无害的N2,但NH3氧化反应涉及多条平行路径,易生成N2O、NO等副产物。因此,催化剂活性与选择性的调控是SCO催化剂设计与研发的核心。
负载型铂(Pt)催化剂因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被广泛关注,其中单层铂原子(Pt ASL)催化剂凭借高原子利用率、金属-载体协同效应,在耦合反应中展现独特优势。其催化性能高度依赖局部配位结构与电子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但现有研究对Pt ASL与不同性质载体(可还原vs非可还原)的锚定机制、电子传递规律,及其如何影响NH3氧化路径的认知仍不清晰。
针对这一挑战,本研究聚焦于Al2O3(非可还原)与TiO2(可还原)两种典型载体,系统探究了Pt ASL的羟基锚定机制、电子转移行为,及其对NH3氧化催化活性、选择性与反应机理的调控作用,旨在搭建原子级催化剂设计与实际氨氧化应用的桥梁。

图1 Pt原子单层结构与配位环境
图1的HAADF-STEM显示,Pt在两种不同载体上均形成均匀分散的原子单层,其中Pt ASL/TiO2的平均粒径(1.20 nm)略大于Pt ASL/Al2O3(0.95 nm),Pt-Pt键长分别为2.80Å和2.40Å(后者因投影效应短于体相Pt)。XAFS证实二者均以Pt-O配位为主(特征峰1.65Å),无明显Pt-Pt簇峰,Pt-O配位数分别为3.6(TiO2)和4.1(Al2O3),表明TiO₂负载的Pt ASL存在更多低配位活性位点。DRIFTS的CO吸附结果显示,Pt ASL/Al2O3表面羟基覆盖度更高,抑制CO吸附,进一步验证了载体对Pt ASL局部配位环境的调控作用。

图2 Pt原子单层羟基锚定结构
图2的DRIFTS与DFT计算揭示,低配位末端(LCT)羟基是Pt ASL锚定的核心位点:Pt ASL负载后,两种载体的LCT羟基(TypeI)峰强显著降低,同时生成双桥羟基(TypeII′)。具体而言,Pt₆O₁₁在TiO₂(101)面消耗7个LCT羟基,形成4个Pt-O-Ti双桥羟基;Pt₅O₁₃在Al₂O₃(100)面消耗10个LCT羟基,形成8个Pt-O-Al双桥羟基。Al₂O₃上的吸附能(-10.99eV)绝对值大于TiO₂(-8.34eV),表明其锚定更稳定。并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10000 fs验证两种不同载体催化剂PtOx结构的热稳定性,进一步证实DFT模型的正确性和可用性。

图3 Pt原子单层氨选择性氧化催化性能
图3的催化性能测试显示,Pt ASL/TiO2的NH₃转化率更优(400℃达100%),但N₂选择性较低(中温段N₂O产率38%);Pt ASL/Al2O3转化率略低,但N₂选择性更高(中温段超80%),且潮湿条件下氨氧化活性下降更缓(H₂O吸附能-2.51eV vs -0.44eV)。60 h稳定性测试表明,Pt ASL/TiO2在200 ℃下转化率与选择性无明显衰减,热稳定性优异。

图4 Pt原子单层氨选择性氧化反应机理
图4通过DRIFTS与DFT证实了两种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存在本质差异:Pt ASL/TiO2遵循i-SCR机理,亚氨基(NH⁻)为关键中间体,通过NH₂NO*→HNNOH路径生成N₂,速控步骤为NH₃脱氢(能垒1.65eV);Pt ASL/Al2O3遵循NH机理,氨基(NH₂⁻)主导反应,通过双NH耦合生成N₂,速控步骤为NHNO*形成(能垒2.02eV)。反应机理差异源于Pt-O配位数与电子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强度:低配位的Pt/TiO₂电子转移强,促进NO活化;高配位的Pt/Al₂O₃稳定性高,抑制副产物生成。
本研究阐明Pt ASL与载体的羟基锚定机制差异(LCT羟基消耗数量、Pt-O配位数)通过调控电子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反应机理与催化性能差异:TiO₂载体上低配位Pt位点强化电子转移与氧迁移,遵循高活性i-SCR路径;Al₂O₃上高配位结构提升稳定性,遵循高选择性NH路径。该成果不仅揭示了原子级催化剂 “载体-结构-电子性质-性能” 的构效关系,更为柴油车尾气氨选择性氧化催化剂的定向设计提供了新策略——通过选择载体调控Pt-O配位数,可分别实现“高转化率”或“高N₂选择性”的催化目标,具有重要的环境催化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彭悦
副研究员
彭悦,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聚焦机动车尾气污染物净化及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研发,目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CS Catalysi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发表论文158篇,引用13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件,美国专利1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金奖(2022)、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项。
相关论文信息 论文原文刊载于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hem Catalysis,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论文 ▌论文标题: Hydroxyl anchoring and electron transfer behaviors of atomic single-layer Pt in NH₃ oxidation ▌论文网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667109325002593 ▌DOI: https://doi.org/10.1016/j.checat.2025.101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