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二氧化碳整合到丙烷脱氢(PDH)反应中,在丙烯生产和温室气体利用方面都具有重要前景。然而,一个关键挑战在于减轻不期望发生的丙烷干重整反应(DRP),与直接PDH工艺相比,该反应会降低丙烯的选择性。
2025年11月19日,天津大学巩金龙、裴春雷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Unraveling the hydrogen spillover in tandem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and reverse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的研究论文,Kaige Tian、Sai Chen、Guodong Sun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巩金龙、裴春雷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在本文中,作者介绍了一种耦合工艺,该工艺使用串联催化系统将PDH与逆水煤气变换反应(RWGS)相结合。PtSn/Al2O3类似物用于进行脱氢反应,而相邻的纳米级缺陷型CeOx/Al2O3则作为二氧化碳的加氢位点。
催化和动力学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碳的促进下,氢从PtSn/Al2O3原位转移到相邻的CeOx/Al2O3上,使得PDH的准平衡向丙烯生产方向移动,同时抑制竞争性的DRP副反应。
这种由氢溢出介导的耦合机制使得在550 °C时,丙烯选择性可达约98.8%,二氧化碳转化率(约43.9%)和丙烷转化率(约44.2%)也较高,优于直接PDH工艺(约40.6%)。对二氧化碳足迹的分析表明,PDH-RWGS串联工艺在碳利用方面具有潜力,可减轻有害的二氧化碳排放。
丙烯是生产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的重要基石。丙烷脱氢(PDH)是一种专门用于生产丙烯的技术。然而,该反应是强吸热反应。有人提出使用氧气作为氧化剂的丙烷氧化脱氢(ODHP)技术,以克服平衡限制,但该技术存在过度氧化问题,导致产率低于PDH的平衡产率。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在PDH过程中可作为温和氧化剂,降低反应的ΔG,使反应在较低的操作温度下即可进行。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反应进行,还为减少CO2排放提供了一种颇具前景的策略。
同时,在CO2-ODHP体系中,可通过逆布杜阿尔反应(CO2 + C = 2CO)消除积碳。尽管这一反应是理想的,但事实证明它极具挑战性,因为大多数用于CO2-ODHP的催化剂往往会发生严重的干重整副反应。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用于共活化丙烷和CO2的双功能催化剂。可还原金属离子因其氧化还原特性和酸性,容易提供丰富的晶格氧原子,从而实现高效的周转。然而,这些氧化物的C-H键断裂能力有限,且寿命较短。
相比之下,Xing等人报道了一种Pt-Co-In三元纳米合金,该合金具有较高的丙烯选择性和CO2利用率。但这种合金结构无法将C-H键活化位点与C=O键活化位点明确分离,导致竞争性吸附,并促进丙烷干重整(DRP)。
Zhai等人在PtSn/SiO2催化剂上也报道了类似的结果,他们强调金属-氧化物界面(即Pt3Sn-SnOx)是丙烷脱氢和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的活性位点。
然而,关于反应中间体在串联催化位点之间扩散的机理理解仍存在挑战。在工艺工程层面,预计利用膜反应器和化学链技术可通过物理或时间上分离脱氢和CO2加氢过程来提高丙烯选择性。但这些技术的实施在反应器和工艺的规模化方面面临一定挑战。
在本文中,作者开发了一种整合PDH和RWGS的耦合工艺,并通过调控所设计的串联催化剂上氢中间体的溢出,实现了PDH和RWGS步骤的热力学/动力学匹配。
成熟的PDH催化剂PtSn/Al2O3提供脱氢位点,而相邻的纳米级CeOx/Al2O3则作为后续RWGS反应的加氢位点。在550 °C时,实现了98.8%的高丙烯选择性,同时CO2转化率(44.0%)和丙烷转化率(44.2%)均超过直接PDH工艺。
基于催化实验、光谱表征和动力学研究,这种提出了一种氢溢出介导的耦合机理。在PtSn/Al2O3位点生成的氢物种迁移到相邻的CeOx/Al2O3上参与RWGS反应,从而推动PDH向丙烯生成方向进行。这种机理得益于脱氢位点和加氢位点之间的邻近性。

图1:丙烷脱氢-二氧化碳加氢过程的串联催化体系。a)不同模式的串联催化剂:T1(双床层)——上层床:Pt1Sn7/Al2O3(20–40目,粒径0.35-0.833 mm),下层床:CeOx/Al2O3(20-40目);T2(颗粒混合)——Pt1Sn7/Al2O3与CeOx/Al2O3(均为20-40目)的物理混合物;T3(粉末混合)——Pt1Sn7/Al2O3与CeOx/Al2O3分别研磨至0.05-0.075 mm,物理混合后压片,再筛分为20-40目;T4(研钵混合)——Pt1Sn7/CeOx/Al2O3串联催化剂,筛分为20-40目。b)Pt1Sn7/CeOx/Al2O3串联催化剂(T4)的代表性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AC-HAADF-STEM)图像;c)该催化剂(T4)的HAADF-STEM图像。d)Pt1Sn7/CeOx-Al2O3串联催化剂(T4)的Ce 3d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e)Pt1Sn7/Al2O3、CeOx-Al2O3及Pt1Sn7/CeOx-Al2O3串联催化剂(T4)的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曲线。a.u.代表任意单位。

图2:串联催化剂的催化性能。a、b)500 ℃下,PtSn/Al2O3与CeOx/Al2O3之间不同间距时的催化性能。c)500 ℃和550 ℃下,在Pt1Sn7/CeOx-Al2O3串联催化剂(T4)上,丙烷脱氢(PDH)与二氧化碳-丙烷脱氢反应进行15分钟时,丙烷和二氧化碳的初始转化率。(a-c)的催化测试条件:积分反应器、常压、催化剂用量150 mg、丙烷重量空速(WHSV)=4.6 h-1、原料气配比C3H8: CO2: N2=5: 3: 27 mL min-1。d)550 ℃下,Pt1Sn7/CeOx-Al2O3串联催化剂(T4)上的逆水煤气变换反应(RWGS)性能。催化测试条件:常压、催化剂用量150 mg、原料气配比CO2: H2: N2=6: x: (29-x) mL min-1。e)Pt1Sn7/CeOx-Al2O3串联催化剂(T4)的循环稳定性测试,再生条件:在20% O2/N2混合气(35 mL min-1)中500 ℃再生45 min,随后在40% H2/N2混合气(35 mL min-1)中500 ℃还原1 h。

图3:Pt1Sn7/CeOx-Al2O3串联催化剂(T4)上丙烷脱氢(PDH)与逆水煤气变换反应(RWGS)的氢溢流耦合机理证据。a)固定床反应器中二氧化碳-丙烷脱氢反应气氛下的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结果。b)丙烷脱氢(PDH)与CO2-PDH反应气氛下的脉冲实验结果。c、d)10% H2/Ar气氛下的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e)CO2-PDH反应气氛下的原位DRIFTS光谱。f)丙烷脱氢-二氧化碳加氢(PDH-CO2加氢)过程中,PtSn/CeOx-Al2O3(T4)上PDH-RWGS的反应机理示意图。a.u.代表任意单位。

图4:丙烷脱氢(PDH)与逆水煤气变换反应(RWGS)氢溢流耦合机理的动力学研究。a–c)不同丙烷、二氧化碳及氢气分压下的二氧化碳-丙烷脱氢与PDH反应性能(虚线为辅助观察趋势线)。催化测试条件:500 ℃、微分反应器、常压、50 mg Pt1Sn7/CeOx-Al2O3串联催化剂(T4)。a)C3H8分压7-28 kPa,CO2分压8.6 kPa;b)C3H8分压9 kPa,CO2分压0-34.4 kPa;c)C3H8分压14 kPa,CO2分压8.6 kPa,H2分压0-44.4 kPa,总流量35 mL min-1,氮气平衡。d)丙烯生成速率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对比。e)Pt1Sn7/CeOx-Al2O3串联催化剂(T4)上CO2-PDH反应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s)。f)PDH与RWGS氢溢流耦合机理的拟议反应过程。
综上,作者构建了PtSn/Al2O3-CeOx/Al2O3纳米级串联催化剂,利用氢溢流原位耦合丙烷脱氢与CO2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实现98.8%丙烯选择性和44%丙烷/CO2协同转化率,显著抑制干重整副反应。该策略同步提升烯烃产率并固定CO2,为石化行业提供一条低碳、高效、易放大的丙烯生产新路线。
Unraveling the hydrogen spillover in tandem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and reverse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Nat. Commun.,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5261-6.













